客戶至上 誠信經營
Product category
一、“500強”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
經過統計,中國能源集團“500強”總營業收入為9.67萬億,占2009年GDP的28.4%(見圖一),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并對國民經濟迅速從金融危急中恢復、實現快速發展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在嚴峻的國內外經濟形勢情況下,“500強”顯示出強勁的增長勢頭,吸納了大量就業。
“500強”中,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營業收入zui高,為13915.9196億元,國家電網公司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分列第2、3位,營業收入分別為12603.1199億元和12182.7809億元,這3家企業也是“500強”中營業收入超過萬億元的企業,分列《財富》世界500強第7、第8和第10位。
第4至第10位的企業及營業收入分別為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3124.2311億元)、中國中化集團公司(2430.2851億元)、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2095.7831億元)、中國華能集團公司(1777.4029億元)、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1612.4950億元)、中國大唐集團公司(1465.9274億元)、中國國電集團公司(1220.7864億元)。同時,這10家企業全部進入《財富》世界500強榜單。
經過統計分析,“500強”中營業收入超過1000億元的有14家,超過100億元的有123家。新能源企業營業收入超過100億元的有7家。
入圍“500強”的央企一共有33家,營業收入總計為6.19萬億,約占“500強”總營業收入的64.01%(見圖一)。中央能源企業在我國完成“十一五”節能減排任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僅華能、大唐、華電、國電、中電投等中央五大發電集團2009年二氧化硫排放量為433萬噸,比2005年減少同類氣體排放300萬噸。300萬噸就已經占到國家“十一五”總監排量目標254萬噸的118%。
二、傳統能源企業優勢依然明顯
1.傳統能源企業格局基本不變
經過統計分析,“500強”中,以電力電網、煤炭煤化工、石油石化等為主營業務的傳統能源企業優勢依然十分明顯。其中,煤炭煤化工企業zui多,有154家,營業收入17581億元,約占“500強”總營業收入的18.19%;電力電網企業75家,營業收入27931億元,約占“500強”總營業收入的28.91%;石油石化企業55家,總營業收入36203億元,約占“500強”總營業收入的37.47%(見圖二)。
這一分布特點符合我國能源結構“富煤、貧油、少氣”的資源稟賦特征,也符合我國能源消費構成比例。2009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約為31億噸標準煤,一次能源生產總量達到27.5億噸標準煤。在我國能源消費構成比例中,煤炭為68.7%,石油18%,天然氣3.4%,非化石能源即可再生能源消費比重上升到9.9%。
經過統計分析,“500強”中包括風電設備制造及運營、太陽能電池制造及運營、節能燈、新能源汽車等在內的新能源企業有71家(央企下屬的新能源企業未統計在內,如大唐新能源等),營業收入總計為2923億元,約占“500強”總營業收入的3.03%,僅占*名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營業收入的20.9%。
“500強”中裝備企業(主要是傳統能源裝備)有101家,營業收入總計為7956億元,約占“500強”總營業收入的8.23%,涉及發電機組、電線電纜、輸配電設備、石油石化機械、煤炭機械等。
此外,“500”強中還有44家企業的主營業務為氣體能源、節能環保,或者涉及到能源業務,這44家企業的營業收入總計為4034億元,約占“500強”總營業收入的4.17%。
2.新能源企業成為新經濟增長點
新能源在應對氣候變化、調整能源結構、推動能源革命、確保能源安全方面起著重要作用。近幾年來,我國新能源發展速度不斷加快,如光伏產業早在2008年以前便迎來了高速發展期,但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部分光伏生產商陷入了需求下降、利潤降低、資金短缺的困境。
隨著經濟復蘇,我國光伏、風電等新能源需求開始回暖。而且,在油價波動的背景下,新能源領域的產業投資不僅是我國未來經濟增長的選擇,也是當下地方政府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的突破口。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已成為風電裝備制造業和光伏發電裝備制造業大國,而且,隨著行業調整加速,涌現出像華銳風電、金風科技、力諾瑞特等,行業發展的方向。同時,加上國家的扶持政策,許多新能源企業不僅在國內的投資增長,也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
面對市場機遇,中央能源企業也加大新能源開發力度。其中,華能、大唐、華電、國電都已經通過組建新能源公司的模式加速搶灘新能源。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年底,中央電力企業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已經占到總發電量的15.9%。
三、民營企業成為中國能源領域的新生力量
民營能源企業生命力極為頑強,2009年更是在應對性金融危機中取得突破性成長,涉及裝備、風電、太陽能、節能服務等行業。經過統計分析,民營能源企業營業收入超過100億元有新疆廣匯實業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424.8362億元)、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397.6518億元)、新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196.1586億元)、華銳風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137.3000億元)、晶龍實業集團有限公司(107.7917億元)、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07.3836億元)等。
我國的民營風電企業發展zui為迅速,已經實現了從引進國外技術、設備、資本向風電企業出口技術、設備的轉變,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例如,作為我國民營能源企業的典型代表,華銳風電已經亮出“從中國*邁向*”的響亮口號,2009年華銳風電生產1.5兆瓦的風電機組2400臺,3兆瓦風電機組100臺,使華銳風電在行業內排名中國*,進入前五強。
四、中國能源集團500強高度集中
1.山東、山西、浙江入圍企業zui多
“500強”企業高度集中,企業數與經濟總量主要集中在華東地區和華北地區,分別為166家和124家,西北地區zui少,僅有33家。按企業所在省份劃分,“500強”中山東企業入圍zui多,有55家,第2至5位是山西、浙江、廣東、北京,分別有46家、42家、39家、33家企業入圍,寧夏和重慶zui少,分別只有2家,呈現出地區間分布不均衡的特點。
這一特點不僅反映了我國煤炭、油氣等能源資源的分布狀況,也基本反映了我國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和做大做強能源企業、尤其是新能源企業的現狀。例如,我國東部及沿海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較快,主要圍繞新能源產業的研發、制造和新興材料,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后,主要依靠傳統能源資源。
2.部分地區正由單一煤電“基地”向立體能源“中心”轉變
經過統計分析,一些傳統能源大省正圍繞能源資源優勢,做大新能源產業,致力于由單一煤電“基地”向立體能源“中心”轉變。
山西、陜西、內蒙古自治區西部(俗稱“三西”地區)是我國zui主要的產煤地區。目前,山西已經明確提出要“實現由煤炭大省向以煤為基的現代產業大省跨越,實現由單一煤電‘基地’向立體能源‘中心’轉變”。山西將在提升煤焦冶電等傳統產業的同時,加快壯大現代煤化工、裝備制造、節能環保、新能源等新興產業,實現資源型經濟的清潔、綠色、安全發展。
同時,我國根據風能資源的詳查與評價結果,已規劃在河北、蒙東、蒙西、蘇北沿海、吉林、甘肅酒泉、新疆哈密等地建設七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開發力度巨大。這加快了傳統產煤地區——內蒙古西部和蒙東(東北)發展新能源的步伐。
五、科技創新成為企業發展和轉型升級的戰略武器
面對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15%的目標,以及我國向世界作出的到2020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承諾,我國的能源企業、尤其是電力企業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大力發展清潔技術、節能減排技術,努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其中,特高壓可以說是我國能源業界科技創新的典型代表。作為一項全面創新的工程,世界上既沒有可以直接應用的特高壓標準,也沒有全面成熟的技術和經驗可供借鑒,更沒有商業化供貨的特高壓設備。對此,國家電網公司積極推動跨部門、跨行業聯合攻關,調動國內外70余家單位、上萬名科技人員共同參與特高壓關鍵技術研究,高質量地完成了特高壓交流科研課題118項,取得近400項創新成果有力支撐了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的順利建設和安全運行。
在煤炭企業中,神華集團大力發展清潔煤技術,通過技術創新和技術集成,陸續建設煤制油、煤制烯烴、碳捕獲及封存等示范工程,大力推進低碳能源技術研究和應用,我國煤基能源低碳化發展之路。經過多年技術攻關和建設,神華采用自主創新技術的世界首套100萬噸/年大型直接液化工業化裝置已經運轉成功;采用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煤間接液化十萬噸級示范裝置也已建成運轉。
六、深化管理創新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
經過研究分析,“500強”企業在2009年、2010年結合企業的實際,積極開拓思路,加強信息化建設規劃與整合,使各項管理工作逐步實現網絡化、信息化、流程化、數字化。
例如,華電集團變“規模思維”為“價值思維”,以提高執企能力和盈利能力為目標,以形成“決策科學、權責明確、機制完善、運轉”的管控模式為重點,堅持管理創新與價值導向相一致,堅持與公司戰略相協調,堅持與產業發展相適應,全面推進經營管理精益化、基礎管理規范化、人資管理市場化、文化管理人本化,全力打造*、與接軌的特色管理體系。
針對能源裝備現代化步伐不斷加快的現實狀況,通過企業文化創建,改變企業粗放型的管理模式,積極引入*企業的*成果,并結合實際進行創新和改進,實現企業文化本地化,實現企業內在管理升級,這對能源企業、尤其是經過重組兼并后的能源企業顯得十分必要。
七、社會責任建設不斷增強品牌建設正當時
長期以來,缺乏品牌建設一直是我國能源企業的主要問題之一,不僅是依靠能源資源的傳統能源企業,許多新能源企業也缺少對品牌的建設與宣傳。
近年來我國能源企業越來越重視社會責任和品牌建設意識,三大石油公司、五大發電集團等已連續多年發布年度社會責任報告,在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企業社會責任道路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經過統計分析,目前許多能源企業已經認識到這一點,開始加*建設力度,這在新能源企業中表現尤為明顯。如“中國英利”在南非*球場呈現,不僅加深了人們對英利的認知印象,也使得英利為企業自身品牌價值的無形資產增值不少。
八、“500強”我國能源合作
能源署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10年4月份,中國國有石油企業的海外投資已達到了2009年全年投資總額的一半以上。為保障我國的能源安全,油氣資源是我國海外投資的重點,因此,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三大石油公司是較早“走出去”的能源央企。隨著經濟復蘇,三大石油公司加快到海外“找油”的步伐,分別與俄羅斯、巴西等國簽訂貸款換石油協議,創新模式加大能源合作力度。
我國電力產品在市場上廣泛凸顯優勢。許多電企通過了ISO質量管理體系認證,這為我國參加競爭提供了技術保證。同時,世界范圍內電力生產和供求不平衡也為國內電企“走出去”提供了機遇。2010年8月29日,緬甸太平江水電站*機組通過72小時試運行,投產發電,標志著大唐集團境外在役機組實現“零”突破。
九、“500強”擔當“十二五”能源結構調整重任
目前,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過程中,能源消耗增長是趨勢。對于調整能源結構,“500強”企業擔負著重要任務。而且,實現能源企業從單純的產能大戶向既是產能大戶又是節能大戶轉變,是能源企業義不容辭的責任。對此,專家建議,能源企業在“十二五”期間要采取以下策略:1.要淘汰落后產能;2.要大力推廣*實用的節能;3.加大節能產品、裝備的研發、生產和推廣應用;4.加強重點用煤炭企業的監管。
同時,對于石油、天然氣、煤炭、電力等受市場變化直接影響的企業來說,經營性風險始終是決定企業經營績效的一個巨大威脅。經驗和教訓表明,只有那些平時注重風險管理的企業才能保持經營的穩定性,并在危機過后成為行業的*。因此,能源企業需要將總體經營戰略、風險管理目標、內部控制制度的基本原則與實際的業務運營管理特點緊密地結合起來,構建一個*的經營性風險管理體系。
地址:上海市共康路1018號
: 200443
: 徐壽平
電 話: 66241190
傳 真: 56422486
手 機:
留 言:發送留言
個性化:m.btlida.cn